Tuesday, September 23, 2014

宏達電重回Google Nexus懷抱

2014年10月Google即將發表新的Nexus平板產品Nexus 9,將由台灣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HTC)代工,距離上次宏達電(HTC)發表平板電腦Flyer已經是3年的事情,但距離上一次宏達電與Google合作發表Nexus產品是更久以前的事了。

此次由宏達電代工的產品Nexus 9,螢幕九吋,搭配Tegra K1 @2.5Ghz處理器以及2GB的記憶體。Google Nexus 9為新系列的產品,在這之前Google主打平板電腦為Nexus 10由三星代工,另一則是Nexus 7由華碩代工,早期市場曾傳出華碩有可能會與Google推出Nexus 8產品,但目前先亮相則是Nexus 9。

Google的Nexus品牌策略第一支手機Nexus One便是由宏達電代工,這也是奠定了Google對於其硬體品牌策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然而在後起之秀如韓國的三星與同屬台灣的華碩前仆後繼搶奪Google Nexus大餅後,宏達電再也沒有拿過Google Nexus的單子。當然也有一說是Google不願意偏袒任何一方,因為Google的硬體品牌哲學即是協助硬體品牌廠開發其產品,但Google專注在軟體開發上,對此雖然Google並沒有發表任何的意見,但從其挑選合作對象時則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Google Nexus在硬體品牌場中擁有莫大的地位,第一是因為Google的品牌,就像iPhone之於蘋果一般,Nexus不管硬體廠商是誰,但只要掛上Google的品牌其價值便可提升。當然Google的品牌也非虛名,Google Android團隊在開發Android時,Nexus產品就是其公版(Public version),雖然其他廠商在推出產品前也會優化(Optimize)其系統,但許多消費者仍較支持Google品牌,在許多次的Android更新中也可以看出,Nexus系列幾乎都會跟上Android的版本更新,然而其他硬體廠的產品卻不一定能夠加入更新行列。

Nexus也變成了各家廠商征戰之地,若能夠被Google雀屏中選選為Nexus產品即代表有某種程度被Google所信任。目前曾經與Nexus系列合作過的廠商有台灣的宏達電、華碩,韓國的三星、樂金,但韓國的兩家公司仍在Nexus產品線上占有數量與銷售量的優勢,這次宏達電能夠再回Nexus行列也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表一、Google Nexus 產品系列與代工廠
名稱類型尺寸代工廠
Nexus One手機3.7”HTC
Nexus S手機4”三星
Galaxy Nexus手機4.65”三星
Nexus 4手機4.7”LG
Nexus 5手機4.95”LG
Nexus 7平板7”華碩
Nexus 9平板9”HTC
Nexus 10平板10”三星
Source: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 科技產業資訊室整理, 2014/09
參考資料: HTC Returns to Tablets with Google Nexus Partnership , WSJ , 2014/9/22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133

Monday, September 22, 2014

談蘋果Apple Pay引發行動支付的商機

2014年9月9日蘋果發表新機iPhone 6以及蘋果手錶外,蘋果更推出了新的服務,而這項服務更是跨越了金融界,並且整合了軟硬服務,即行動支付。

事實上,行動支付已經存在多年,但大多數都是銀行所發行的信用卡為主,然而信用卡的安全問題一直都是信用卡公司頭痛得一點,因為信用卡太容易弄丟或是被盜用。隨著手機的出現,尤其是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後,信用卡公司將主意動到了手機上,但目前為止卻沒有任何一家服務商或是手機上提出付款系統解決方案,蘋果將是第一家以手機系統商兼服務商的新角色踏入這片紅海市場。

蘋果選對進入時機,因為,美國宣布在2015年將進行信用卡升級計劃,即將採用晶片或是RFID等技術來取代原有的磁條信用卡。雖然,這個計劃並未提到手機支付,但蘋果打的算盤是,如果商店或是消費場所也即將更換他們的收銀機器至可以使用新的信用卡的話,那勢必也可以趁這一波推出Apple Pay解決方案,讓機器可以加入NFC的功能以達到支付的效果。所以,收銀換機潮+NFC引爆行動支付,但是,能安裝Apple Pay也能安裝其他解決方案。

Gartner預測今年(2014)將會有3千2百5拾億美金的消費將會採用行動支付,許多廠商都覬覦這塊市場,不僅是銀行,除了蘋果外,Google與Paypal其實更早就進入了行動支付的市場,但目前大多數的行動支付公司多屬於網路虛擬付款,軟體廠商與終端使用者建立好機制後,再與銀行建立付費機制,從中獲取利潤。但到了現實實體商店,大部份還是屬於銀行的天下,雖然Paypal有推出其專屬信用卡,但畢竟Paypal只是第三方支付者的角色,大部分使用者仍然會使用銀行的信用卡。

蘋果的角色則是十分恰當。原因是蘋果公司本身即為硬體製造商,由蘋果提出來的規格再加上其自行開發的解決方案,中間可以省略許多協議或是討論的步驟.再者蘋果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也是目前市面上普遍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即為NFC。除了蘋果的手機外,目前新推出的其他手機也內建NFC sensor,所以其他使用者也可使用非蘋果手機來進行行動支付。(800字;圖1)

圖一、2012-2018美國行動支付市場預測
eetelecomm_10093_20140915a.gif

圖二、全球行動支付市場預估
eetelecomm_10093_20140915b.gif

圖三、全球行動支付市值與收款方分析
eetelecomm_10093_20140915c.gif
來源:The Delta Perpective

參考資料:
Mobile payments regulation must be a priority,http://www.paymentscardsandmobile.com/mobile-payments-regulation-must-priority/
Mobile Payments Forecast: Hazy With a Chance of Apple,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4-09-10/mobile-payments-forecast-hazy-with-a-chance-of-apple.html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093

Netflix將會帶動歐洲網路設備商更新潮?

2014年9月,美國最大視訊串流服務商Netflix宣布擴張版圖到歐洲內陸國家,除了將會對當地的影音租賃業者造成衝擊外,更大的隱憂是視訊串流服務占了相當大的頻寬,將會遠遠超過現在歐洲電信服務業者所能提供的能量,可以預見歐洲電信業者的網路設備升級潮即將到來。

目前Netflix已經將版圖擴張至英國以及北歐國家如芬蘭,瑞典以及挪威,但目前服務仍然未進入歐洲內陸國家如德國、法國,不過Netflix宣布將在2014年9月進軍歐洲內陸國家,這也是Netflix為了長遠的計劃所鋪的路.Netflix希望能夠在全球吸引到一億人口訂閱其服務,但至今年六月底止,Netflix在美國的訂閱人口只有3620萬,而在其他40個國家也只有1380萬,距離目標仍然只有一半的人口,但視訊串流在美國屬於競爭激烈的市場,所以Netflix將目標指向歐洲。

由於,視訊串流消耗的網路流量遠遠大於其他的使用,歐洲的網路使用並沒有像亞洲以及美洲來的普及,設備都停留在較早期的階段,甚至在有些國家或是偏遠地方,其固網都還是以流量來計費,所以在Netflix進入歐洲後,歐洲的電信設備無法面對大量的網路流量是可以預見的。

Netflix表示目前要先進入德國、法國以及其他四個歐洲內陸國家,這些國家雖然相較於其他國家已經來的更為先進了,但這些西歐國家的電信設備仍停留在較早期的銅線通訊,Netflix表示若Netflix服務進入後,這些通訊纜線勢必得升級成光纖通訊才可以。Netflix亦考慮導入在美國的合作模式經驗,也就是與電信商合作直接牽纜線供應Netflix獨家專用,以免其他的使用占用到Netflix的頻寬,在美國Netflix與Comcast和Verizon都有合作,其合作模式係建立在雙方都互惠的情況下,例如使用者使用某家的固網服務,就送一個月至三個月的Netflix免費方案,或是訂閱Netflix時,Netflix也會優先與合作的電信服務商合作,使用其線路,達到雙贏的局面。(722字;圖1)

表一、Netflix在海外的訂閱人數
eetelecomm_10094_20140915.gif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094


Wednesday, September 03, 2014

Amazon宣布買下Twitch 與對Google的影響

2014826日,美國網路零售業龍頭Amazon宣布以97千萬美金的金額收購電玩轉播業者Twitch,這也是幾個月以來Google旗下Youtube一直想收購的對象,如今被Amazon搶先收購,對Google也造成了一定的警訊。

警訊一是Amazon的主業為網路零售商,但近年來Amazon不斷的向網路產業逼近,不僅僅提供終端使用者(End user)一些網路服務如音樂或是視訊,甚至推出了AWS(Amazon Web Service)的企業等級雲端服務,這些業務不免可以窺探Amazon公司的野心,而可能受到最大威脅的--便是網路霸主Google

警訊二是Google旗下Youtube長期霸佔網路視訊服務多年,而Youtube也在很早之前便提供了視訊串流的服務,此項服務即類似了Twitch所提供的電競直播,然而Twitch卻放棄了Youtube而選擇新進入者Amazon,其動機令人玩味.也代表著Google Youtube的地位也許面臨挑戰。

Twitch是目前美國網路流量排名第四名,僅次於蘋果、GoogleNetflix,成立於2011年,專注於電競轉播,視訊串流.曾經在2013年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 創下北美冠軍賽3200萬人同時收看的記錄。由於電競視訊轉播與一般的視訊播放所收看的族群不同,所以市場與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也不同。通常會收看電競節目的族群本身也是遊戲玩家,而遊戲市場的使用者願意掏錢出來購買寶物或是遊戲點數的意願度高於其他族群。

市場上較想了解的是,對於此併購案,Google要如何應對呢?根據OpenSlate統計得知, Youtube廣告的營收23%來自於遊戲相關的廠商。目前,Youtube也有些電競錄影等相關頻道,甚至某些頻道擁有三百萬個訂閱者,而Youtube的技術上並不輸給Twitch,在獲利模式有Google廣告的加持。一直以來,Google企圖扭轉既有電視廣告經費,移轉至網路,為此Google目前是暫緩對於Amazon併購Twitch所造成的衝擊,而持續擴大其在廣告獲利的影響力。(650字;圖1)

圖一 美國20148月線上影音網站流量前五名
eetelecomm_14_0903_001.gif
Source: Qwit
參考資料:
1.Amazon to Buy Video Site Twitch for $970 Million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4/8/26
2.Why It Won’t Be Easy for Google to Launch a Twitch Killer, Digits, 2014/8/27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051

Amazon將挑戰Google在網路廣告的霸主地位

日前傳出美國零售商龍頭亞馬遜(Amazon)準備推出網路廣告平台Amazon Sponsored Links,外界猜想亞馬遜似乎這次將矛頭指向了目前趨於網路廣告霸主地位的Google公司。

亞馬遜打算推出自行開發的網路廣告遞送平台Amazon Sponsored Links,以進攻網路廣告的決心。事實上,根據網路市調公司eMarketer調查指出,若以廣告營收來看,目前Google幾乎吃下全部的廣告市場,占了191億美金左右,而第二名的Facebook只有4.8億,甚至第二名到第九名的營收加起來仍差Google 50億美金,而亞馬遜排到第七名,廣告營收9億美金,僅贏推特與LinkedIn。

Google仍然為網路廣告業的霸主原因很簡單,因為Google本來就是網路業的巨擘,僅以Google的搜尋引擎便為Google帶來了大筆的收入,且其網路廣告事業有開發平台化軟體Google AdWords,結合了Google強大的搜尋引擎讓使用者能夠以關鍵字與使用者行為來選擇其廣告放置的地點。

亞馬遜也不是省油的燈。亞馬遜是網路購物的霸主,換句話說,亞馬遜是網路上使用者願意掏錢出來使用的最大平台,過去亞馬遜主要為線上購物最大的平台,以收取少許的佣金作為其主要的營收來源,由於亞馬遜本身就是擁有實體購物的虛擬網站經驗,這點優勢是Google所不及的。

亞馬遜目前計劃是主打網頁的廣告,搶奪Google所拿下的市場.但亞馬遜目前在推廣其網路應用以及硬體平台仍不遺餘力,包括目前亞馬遜所推出的Kindle,以及早期的亞馬遜音樂商場到日前亞馬遜所併購的Twitch等,很明顯的都有Google較勁的意味。

IDC 的分析師Karsten 的分析師指出,亞馬遜最大的優勢在於,亞馬遜擁有大量的使用者購物資訊,可以借由這些資訊來分析使用者的購物行為,進而主打與使用者關係較密切的廣告。而對於廣告商來說,他們也較樂於Google以外的更多其他廣告商,因為有競爭才會有更好的議價空間。(651字;圖1)

表一 2013年數位廣告商營收排行
eetelecomm_14_0903_002a.gif
SOURCE: eMarketer

參考資料:
1.Amazon Prepares Online Advertising Program,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4/08/22
2.Time Inc. Has a Big Problem—So Does Digital Journalism,The Atalantic, 2014/06/09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