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3, 2014

宏達電重回Google Nexus懷抱

2014年10月Google即將發表新的Nexus平板產品Nexus 9,將由台灣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HTC)代工,距離上次宏達電(HTC)發表平板電腦Flyer已經是3年的事情,但距離上一次宏達電與Google合作發表Nexus產品是更久以前的事了。

此次由宏達電代工的產品Nexus 9,螢幕九吋,搭配Tegra K1 @2.5Ghz處理器以及2GB的記憶體。Google Nexus 9為新系列的產品,在這之前Google主打平板電腦為Nexus 10由三星代工,另一則是Nexus 7由華碩代工,早期市場曾傳出華碩有可能會與Google推出Nexus 8產品,但目前先亮相則是Nexus 9。

Google的Nexus品牌策略第一支手機Nexus One便是由宏達電代工,這也是奠定了Google對於其硬體品牌策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然而在後起之秀如韓國的三星與同屬台灣的華碩前仆後繼搶奪Google Nexus大餅後,宏達電再也沒有拿過Google Nexus的單子。當然也有一說是Google不願意偏袒任何一方,因為Google的硬體品牌哲學即是協助硬體品牌廠開發其產品,但Google專注在軟體開發上,對此雖然Google並沒有發表任何的意見,但從其挑選合作對象時則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Google Nexus在硬體品牌場中擁有莫大的地位,第一是因為Google的品牌,就像iPhone之於蘋果一般,Nexus不管硬體廠商是誰,但只要掛上Google的品牌其價值便可提升。當然Google的品牌也非虛名,Google Android團隊在開發Android時,Nexus產品就是其公版(Public version),雖然其他廠商在推出產品前也會優化(Optimize)其系統,但許多消費者仍較支持Google品牌,在許多次的Android更新中也可以看出,Nexus系列幾乎都會跟上Android的版本更新,然而其他硬體廠的產品卻不一定能夠加入更新行列。

Nexus也變成了各家廠商征戰之地,若能夠被Google雀屏中選選為Nexus產品即代表有某種程度被Google所信任。目前曾經與Nexus系列合作過的廠商有台灣的宏達電、華碩,韓國的三星、樂金,但韓國的兩家公司仍在Nexus產品線上占有數量與銷售量的優勢,這次宏達電能夠再回Nexus行列也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表一、Google Nexus 產品系列與代工廠
名稱類型尺寸代工廠
Nexus One手機3.7”HTC
Nexus S手機4”三星
Galaxy Nexus手機4.65”三星
Nexus 4手機4.7”LG
Nexus 5手機4.95”LG
Nexus 7平板7”華碩
Nexus 9平板9”HTC
Nexus 10平板10”三星
Source: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 科技產業資訊室整理, 2014/09
參考資料: HTC Returns to Tablets with Google Nexus Partnership , WSJ , 2014/9/22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133

Monday, September 22, 2014

談蘋果Apple Pay引發行動支付的商機

2014年9月9日蘋果發表新機iPhone 6以及蘋果手錶外,蘋果更推出了新的服務,而這項服務更是跨越了金融界,並且整合了軟硬服務,即行動支付。

事實上,行動支付已經存在多年,但大多數都是銀行所發行的信用卡為主,然而信用卡的安全問題一直都是信用卡公司頭痛得一點,因為信用卡太容易弄丟或是被盜用。隨著手機的出現,尤其是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後,信用卡公司將主意動到了手機上,但目前為止卻沒有任何一家服務商或是手機上提出付款系統解決方案,蘋果將是第一家以手機系統商兼服務商的新角色踏入這片紅海市場。

蘋果選對進入時機,因為,美國宣布在2015年將進行信用卡升級計劃,即將採用晶片或是RFID等技術來取代原有的磁條信用卡。雖然,這個計劃並未提到手機支付,但蘋果打的算盤是,如果商店或是消費場所也即將更換他們的收銀機器至可以使用新的信用卡的話,那勢必也可以趁這一波推出Apple Pay解決方案,讓機器可以加入NFC的功能以達到支付的效果。所以,收銀換機潮+NFC引爆行動支付,但是,能安裝Apple Pay也能安裝其他解決方案。

Gartner預測今年(2014)將會有3千2百5拾億美金的消費將會採用行動支付,許多廠商都覬覦這塊市場,不僅是銀行,除了蘋果外,Google與Paypal其實更早就進入了行動支付的市場,但目前大多數的行動支付公司多屬於網路虛擬付款,軟體廠商與終端使用者建立好機制後,再與銀行建立付費機制,從中獲取利潤。但到了現實實體商店,大部份還是屬於銀行的天下,雖然Paypal有推出其專屬信用卡,但畢竟Paypal只是第三方支付者的角色,大部分使用者仍然會使用銀行的信用卡。

蘋果的角色則是十分恰當。原因是蘋果公司本身即為硬體製造商,由蘋果提出來的規格再加上其自行開發的解決方案,中間可以省略許多協議或是討論的步驟.再者蘋果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也是目前市面上普遍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即為NFC。除了蘋果的手機外,目前新推出的其他手機也內建NFC sensor,所以其他使用者也可使用非蘋果手機來進行行動支付。(800字;圖1)

圖一、2012-2018美國行動支付市場預測
eetelecomm_10093_20140915a.gif

圖二、全球行動支付市場預估
eetelecomm_10093_20140915b.gif

圖三、全球行動支付市值與收款方分析
eetelecomm_10093_20140915c.gif
來源:The Delta Perpective

參考資料:
Mobile payments regulation must be a priority,http://www.paymentscardsandmobile.com/mobile-payments-regulation-must-priority/
Mobile Payments Forecast: Hazy With a Chance of Apple,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4-09-10/mobile-payments-forecast-hazy-with-a-chance-of-apple.html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093

Netflix將會帶動歐洲網路設備商更新潮?

2014年9月,美國最大視訊串流服務商Netflix宣布擴張版圖到歐洲內陸國家,除了將會對當地的影音租賃業者造成衝擊外,更大的隱憂是視訊串流服務占了相當大的頻寬,將會遠遠超過現在歐洲電信服務業者所能提供的能量,可以預見歐洲電信業者的網路設備升級潮即將到來。

目前Netflix已經將版圖擴張至英國以及北歐國家如芬蘭,瑞典以及挪威,但目前服務仍然未進入歐洲內陸國家如德國、法國,不過Netflix宣布將在2014年9月進軍歐洲內陸國家,這也是Netflix為了長遠的計劃所鋪的路.Netflix希望能夠在全球吸引到一億人口訂閱其服務,但至今年六月底止,Netflix在美國的訂閱人口只有3620萬,而在其他40個國家也只有1380萬,距離目標仍然只有一半的人口,但視訊串流在美國屬於競爭激烈的市場,所以Netflix將目標指向歐洲。

由於,視訊串流消耗的網路流量遠遠大於其他的使用,歐洲的網路使用並沒有像亞洲以及美洲來的普及,設備都停留在較早期的階段,甚至在有些國家或是偏遠地方,其固網都還是以流量來計費,所以在Netflix進入歐洲後,歐洲的電信設備無法面對大量的網路流量是可以預見的。

Netflix表示目前要先進入德國、法國以及其他四個歐洲內陸國家,這些國家雖然相較於其他國家已經來的更為先進了,但這些西歐國家的電信設備仍停留在較早期的銅線通訊,Netflix表示若Netflix服務進入後,這些通訊纜線勢必得升級成光纖通訊才可以。Netflix亦考慮導入在美國的合作模式經驗,也就是與電信商合作直接牽纜線供應Netflix獨家專用,以免其他的使用占用到Netflix的頻寬,在美國Netflix與Comcast和Verizon都有合作,其合作模式係建立在雙方都互惠的情況下,例如使用者使用某家的固網服務,就送一個月至三個月的Netflix免費方案,或是訂閱Netflix時,Netflix也會優先與合作的電信服務商合作,使用其線路,達到雙贏的局面。(722字;圖1)

表一、Netflix在海外的訂閱人數
eetelecomm_10094_20140915.gif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094


Wednesday, September 03, 2014

Amazon宣布買下Twitch 與對Google的影響

2014826日,美國網路零售業龍頭Amazon宣布以97千萬美金的金額收購電玩轉播業者Twitch,這也是幾個月以來Google旗下Youtube一直想收購的對象,如今被Amazon搶先收購,對Google也造成了一定的警訊。

警訊一是Amazon的主業為網路零售商,但近年來Amazon不斷的向網路產業逼近,不僅僅提供終端使用者(End user)一些網路服務如音樂或是視訊,甚至推出了AWS(Amazon Web Service)的企業等級雲端服務,這些業務不免可以窺探Amazon公司的野心,而可能受到最大威脅的--便是網路霸主Google

警訊二是Google旗下Youtube長期霸佔網路視訊服務多年,而Youtube也在很早之前便提供了視訊串流的服務,此項服務即類似了Twitch所提供的電競直播,然而Twitch卻放棄了Youtube而選擇新進入者Amazon,其動機令人玩味.也代表著Google Youtube的地位也許面臨挑戰。

Twitch是目前美國網路流量排名第四名,僅次於蘋果、GoogleNetflix,成立於2011年,專注於電競轉播,視訊串流.曾經在2013年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 創下北美冠軍賽3200萬人同時收看的記錄。由於電競視訊轉播與一般的視訊播放所收看的族群不同,所以市場與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也不同。通常會收看電競節目的族群本身也是遊戲玩家,而遊戲市場的使用者願意掏錢出來購買寶物或是遊戲點數的意願度高於其他族群。

市場上較想了解的是,對於此併購案,Google要如何應對呢?根據OpenSlate統計得知, Youtube廣告的營收23%來自於遊戲相關的廠商。目前,Youtube也有些電競錄影等相關頻道,甚至某些頻道擁有三百萬個訂閱者,而Youtube的技術上並不輸給Twitch,在獲利模式有Google廣告的加持。一直以來,Google企圖扭轉既有電視廣告經費,移轉至網路,為此Google目前是暫緩對於Amazon併購Twitch所造成的衝擊,而持續擴大其在廣告獲利的影響力。(650字;圖1)

圖一 美國20148月線上影音網站流量前五名
eetelecomm_14_0903_001.gif
Source: Qwit
參考資料:
1.Amazon to Buy Video Site Twitch for $970 Million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4/8/26
2.Why It Won’t Be Easy for Google to Launch a Twitch Killer, Digits, 2014/8/27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051

Amazon將挑戰Google在網路廣告的霸主地位

日前傳出美國零售商龍頭亞馬遜(Amazon)準備推出網路廣告平台Amazon Sponsored Links,外界猜想亞馬遜似乎這次將矛頭指向了目前趨於網路廣告霸主地位的Google公司。

亞馬遜打算推出自行開發的網路廣告遞送平台Amazon Sponsored Links,以進攻網路廣告的決心。事實上,根據網路市調公司eMarketer調查指出,若以廣告營收來看,目前Google幾乎吃下全部的廣告市場,占了191億美金左右,而第二名的Facebook只有4.8億,甚至第二名到第九名的營收加起來仍差Google 50億美金,而亞馬遜排到第七名,廣告營收9億美金,僅贏推特與LinkedIn。

Google仍然為網路廣告業的霸主原因很簡單,因為Google本來就是網路業的巨擘,僅以Google的搜尋引擎便為Google帶來了大筆的收入,且其網路廣告事業有開發平台化軟體Google AdWords,結合了Google強大的搜尋引擎讓使用者能夠以關鍵字與使用者行為來選擇其廣告放置的地點。

亞馬遜也不是省油的燈。亞馬遜是網路購物的霸主,換句話說,亞馬遜是網路上使用者願意掏錢出來使用的最大平台,過去亞馬遜主要為線上購物最大的平台,以收取少許的佣金作為其主要的營收來源,由於亞馬遜本身就是擁有實體購物的虛擬網站經驗,這點優勢是Google所不及的。

亞馬遜目前計劃是主打網頁的廣告,搶奪Google所拿下的市場.但亞馬遜目前在推廣其網路應用以及硬體平台仍不遺餘力,包括目前亞馬遜所推出的Kindle,以及早期的亞馬遜音樂商場到日前亞馬遜所併購的Twitch等,很明顯的都有Google較勁的意味。

IDC 的分析師Karsten 的分析師指出,亞馬遜最大的優勢在於,亞馬遜擁有大量的使用者購物資訊,可以借由這些資訊來分析使用者的購物行為,進而主打與使用者關係較密切的廣告。而對於廣告商來說,他們也較樂於Google以外的更多其他廣告商,因為有競爭才會有更好的議價空間。(651字;圖1)

表一 2013年數位廣告商營收排行
eetelecomm_14_0903_002a.gif
SOURCE: eMarketer

參考資料:
1.Amazon Prepares Online Advertising Program,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4/08/22
2.Time Inc. Has a Big Problem—So Does Digital Journalism,The Atalantic, 2014/06/09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052

Saturday, August 23, 2014

聯想併購IBM低階伺服器部門之後,代工廠可能重新洗牌

聯想以伺服器出貨排名第六併購了排名第三名的IBM,也讓伺服器市佔率將大洗牌。關鍵於2014815美國外投資委員會(CFIUS)批准同意中國電腦品牌Lenovo併購美國IBM公司之低階伺服器部門,使得聯想所定訂今年(2014)底完成所有併購手續的目標,又邁進大步IBM對此表示樂觀,但股票並未立即反應意味著市場仍觀望併購後實際效應。

聯想以23億美元併購IBM的低階伺服器部門,包括了System XBladeCenterFlex SystemFlex Integrated SystemNeXtScale以及iDataPlex的軟硬體以及相關的服務等。未來,伺服器市將大洗牌,受到衝擊的不止是美國其他伺服器商如惠普,戴爾,連帶也將影響台灣的品牌商華碩與宏碁尤其此次的併購案為低階的伺服器市場,正好與宏碁與華碩所佈局的市場重疊,對台灣品牌廠所造成的影響應該是偏負面的

聯想董事長楊元慶對此併購案表示,此併購案將為聯想帶來50億美元的收入,也將讓聯想在伺服器出貨量排名上升至第三名。值得注意的是,IBM低階的伺服器市場目前仍處於獲利狀態,並未出現虧損的徵兆,也就是說聯想是直接併購了一項賺錢的業務,讓人不得不憶起數年前聯想併購了IBMPC部門,讓聯想大躍進成為全球前五大PC品牌廠。

聯想此次伺服器併購案,可能拉高自製率以沖市占率,不僅僅對台灣伺服器品牌廠有影響,對於原本的代工產業也有莫大的衝擊。比照過去的慣例,聯想由於掌握了中國的許多製造資源,可以像之前一樣將許多製造端收回自己做,如同聯想與仁寶合資的聯寶,聯想是否會將伺服器委外代工的比例調整將會是台灣代工廠觀察的重點。

表一、聯想併購IBM伺服器部門後之委外代工變化
併購
委外代工
併購前
IBM的伺服器代工廠仍分散給台灣數個代工廠代工,主要有緯創、和碩、鴻海為主
聯想的合作代工廠則是緯創以及英業達
併購案完成
聯想可能收回部分代工訂單,提高自製率。

目前IBM的伺服器代工廠仍分散給台灣數個代工廠代工,主要有、和碩、鴻海為主,而聯想的合作代工廠則是緯創以及英業達,可以想像如果併購案完成,代工廠亦有可能重新洗牌,或是聯想收回部分代工訂單。

值得注意的是,IBM的伺服器大多是OEM,但聯想大部分的委外訂單則係屬ODM,未來IBM的伺服器部門併入聯想後,聯想的代工策略會不會改變仍然有待觀察。(765字;表2)

二、20122013Q3 x86架構伺服器市佔率與出貨量
eecomputer_14_033.gif
參考資料:
Lenovo's x86 server buyout from IBM clears last US hurdle, PCworld, 2014/8/16


關鍵字:伺服器市場;併購案;聯想;IBM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002

關鍵字:
聯想


Windows Phone市占跌至2.5%,微軟與Nokia的關係成為關鍵?

014Q2 IDC公佈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占率統計,Android仍然強勢成長中,而Windows Phone卻跌至谷底,僅剩2.5%,這也是微軟收購了Nokia的手機部門後的變化。

距離上一次非微軟或Nokia推出Windows Phone 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過去這兩年智慧型手機的版圖也發生了變化,根據IDC最新調查指出,目前全球智慧型手機Android的出貨量已經達到85%,蘋果iOS手機的出貨量已經下降至12%,然而Windows Phone的市占率卻下降至2.5%。分析原因,Android手機因為可攜性高,加上許多廠商的投入,另外產品多樣化,從廉價的手機到高階的平板都可以發現Android的身影;而蘋果雖然市占率在下降,但其基本盤仍非常的堅固,且蘋果的產品獲利能力優於其他品牌。然而Windows Phone在產品的推出上落後其他的作業系統,而且推出後也有不少的問題,如Windows Phone 8 7.5無法相容等,推出的時候並沒有在市場上造成轟動。

微軟試著在拓展市場,採用類似Google Android的模式,授權其他的廠商使用Windows Phone作業系統,掛上品牌銷售,原先微軟採用授權金的方式與OEM或是品牌廠合作製造手機或平板,但此舉卻也造就了免授權金的Android崛起,故在今年(2014) 4月,微軟宣布九吋以下的產品免授權金,以吸引品牌廠的投入,但截至今為止除了宏達電外,其他品牌廠仍興致缺缺。

事實上微軟為了防堵Android的持續擴大,微軟對於採用Android手機製造商有收取專利授權費用,但在2014年時微軟與三星在專利授權金上有了紛爭,目前此案仍在訴訟中,但也成為了三星退出Windows Phone陣營的導火線。另有傳聞日本大廠索尼(SONY)有意投入Windows Phone市場,但關鍵的角色仍然在微軟與Nokia之間的關係。

微軟在2013年為了解決Windows Phone殺不出重圍的困境,買下了昔日全球手機霸主的Nokia,推出了數款Windows Phone手機,但此舉卻也讓原本也有Windows Phone的手機品牌廠擔心,怕微軟會偏袒其自有品牌而擠壓到下游廠商,產生競爭關係。這也是Google當初在發展Android手機之時所遇到的抉擇

最後Google選擇完全不投入硬體競爭,甚至收購摩托羅拉之後留下大部分重要的專利資產後亦馬上轉手賣掉硬體部門原因很簡單,Google明白自己的定位為軟體供應商,而下游的硬體商則是合作對象,不宜產生競爭關係。即使Google推動Nexus品牌也與其他硬體商合作掛上Nexus的品牌,但Google還是將自身排除在硬體製造外。(778字;表2)

表一全球20112014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版圖變化
eetelecomm_mobile_14_050a.gif

來源:IDC20147

表二2011~2014年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占率變化
eetelecomm_mobile_14_050b.gif
 

來源:IDC2014Q2

參考資料:


  1. HTC One for Windows: Another Great Phone You Probably Won't Buy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4/08/19
  2.  Smartphone Vendor Market Share, Q2 2014, IDC, 2014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015

關鍵字:
智慧型手機

Monday, August 18, 2014

淺談穿戴式電子發展與瓶頸

2014年6月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落幕,其中最讓人關注的焦點莫過於穿戴式電子裝置,包括了台灣的品牌廠或是國外的知名大廠,甚至是晶片商都在穿戴式電子裝置中宣示即將投入,但目前穿戴式電子裝置仍然處於只聞樓梯響的階段,本文將討論目前穿戴式電子裝置的發展瓶頸。
穿戴式電子裝置並不是一項全新的東西,事實上早在很久以前已經有許多穿戴式電子裝置.廣義來說,我們的手錶即是,但自從2007年智慧型手機出現後,越來越多新式的穿戴性電子裝置出現,大部份都主打能與手機的資訊做同步,然而目前卻仍有許多瓶頸等待克服,故穿戴性電子仍然無法開創出另一片紅海,原因如下:
  1. 缺少殺手級應用:目前大部份的穿戴式電子都集中在延伸智慧型手機的應用,卻缺少了自己的殺手級應用,以及降低穿戴式電子的被取代性或是必要性。如果,大部分的工作都能在手機或是平板上完成的話,穿戴式電子只能以輔助者的角色出現。
  2. 體積小限制而犧牲部分功效:目前穿戴式電子主要的發展方向是取代我們原有的穿戴配件,然而我們原有的穿戴配件多屬於小物品如手錶,眼鏡等,這些配件的體積容納不下太多的電子零件,故在為了節省空間的前提下犧牲了運算的效能.例如建立在手錶上的相機所照出來的效果無法與手機比較,Google眼鏡的影像顯示技術也是Google目前在想辦法克服的。
  3. 電池效能:承如以上的問題,由於體積的限制,穿戴式電子的電池空間也遭到擠壓,故許多穿戴式電子的電池使用時間往往無法超過一天,甚至不到幾個小時,若需要每天充電也會造成消費者的困擾,這點還有待電池技術的克服,或是以太陽能的方式來輔助延遲電池的使用時間。
根據美國趨勢預測分析平台First Insight市場調查顯示,消費者考量購買穿戴裝置新品的因素,仍以價格取向,價格高的產品可能難以成為市場主流。

穿戴裝置新品上市
宏碁Liquid Leap今年(2014) 6月在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正式亮相,是宏碁目前唯一的穿戴裝置。內建功能包括24小時紀錄使用者的生活作息,例如步數、跑步距離、燃燒的卡路里值及睡眠循環周期。並提供顯示手機來電和傳送訊息,使用者還能夠透過Leap隨意操控個人智慧型手機裡所播放的音樂。

愛迪達日本2014年8月15日將上市配備心率計、能收集促進有效訓練的各種數據的腕帶型終端miCoach FIT SMART,腕帶背面配備了加拿大Mio Global公司的LED光學式心率感測器。通過向皮下毛細血管照射LED光,並用中央的光學單元檢測血流脈動量變化來測量心率。售價2.3萬日元(不含稅)。

美國天美時(Timex)發表了新型手錶型終端TIMEX IRONMAN ONE GPS+。配備3G通信功能,可單獨接收郵件、可獲取位置資訊,即時記錄並共用速度、距離及場所等資訊。配備高通光電科技反射型MEMS螢幕,即使在晴天時的室外等明亮場所,也可看清各種資訊。預定2014年秋季上市,預訂價為399.95美元。

表一、穿戴裝置新品上市
公司穿戴裝置售價
宏碁Liquid Leap約台幣4,055元
愛迪達日本miCoach FIT SMART2.3萬日元
天美時(Timex)TIMEX IRONMAN ONE GPS+399.95美元
穿戴式電子一定結合智慧型手機嗎?
目前穿戴式電子最成功的一家廠商非美國GoPro莫屬。GoPro的產品非常的簡單且明確且技術門檻也不高,即攝影機,但GoPro將攝影機發展成穿戴式裝置,並且搭配行銷以冒險為主題來推廣其產品。在全球廠商思考穿戴式電子的發展方向時,GoPro立下了一個不錯的典範,也說明了一件事,就是穿戴式電子並不需要智慧型行動裝置也能夠發展出一片天空。

過去我們都太拘泥於穿戴式電子結合智慧型手機,透過藍牙或其他的連線方式進行資料同步或是其他的功能,然而所有的產品都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這些功能並沒有強大到可以取代手機,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者並沒有理由再額外購買另一樣產品。

目前而言,穿戴式電子最熱門的產品就以腕帶式手錶為最多,但Samsung與Sony都推出了智慧型手錶,市場還是沒有熱烈的回應,原因係因為智慧型手錶的實用性並不高,一來使用者不需要一個只能顯示少數資訊的電子裝備,若要閱讀簡訊或Email,智慧型手錶有限的顯示空間並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第二是智慧型手錶的其他功能亦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如相機的效果太差,無法進行通話;最後連手錶最基本的功能,顯示時間上都有電池時間的考量,目前智慧型手錶的電池時間太短,使用者必須要常充電,故目前為止傳言許久的蘋果iWatch也遲遲不推出,推測應該是考量到產品定位。

結語
事實上,開拓藍海並不能只靠技術,而是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開發出相對應的產品,早期智慧型手機只有內建一個相機,但近幾年來由於社群的興起,分享個人圖像的自拍功能也跟著變得重要,故智慧型手機廠商開始強調前置鏡頭的效能,而GoPro則是搭上了自拍順風車,將自拍攝影發展成穿戴式電子,開發週邊的產品。

目前穿戴式電子還是以取代身上所穿著的配件為主,但其實廠商可以反過來思考使用者有什麼需求,再來開發新的穿戴式裝置,甚至有機會還可以進一步推廣為平台供其他的軟體業者來開發應用的軟體。

綜觀以上的原因,穿戴式電子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然而如果可以突破思維,穿戴式電子也有別種發展方式,例如GoPro攝影機,將一般的攝影機發展成穿戴式,亦不用靠其他裝置來輔助。(1882字;表1)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9969

關鍵字:
穿戴式電子

Tuesday, February 18, 2014

Google Chromecast API全面開放對上Apple TV

2014年2月3日Google正式發布Chromecast的軟體開發套件(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也代表著Google對於其無線影像傳輸的API全面釋出,除了對於行動裝置與家庭電器應用上的突破外,對於蘋果的Apple TV也算是正面對上。
2014年2月3日Google正式發布Chromecast的軟體開發套件(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也代表著Google對於其無線影像傳輸的API全面釋出,除了對於行動裝置與家庭電器應用上的突破外,對於蘋果的Apple TV也算是正面對上。

Chromecast係一項由Google提出來的影像串流技術(Video Streaming),透過WiFi將裝置的影像傳遞到電視或是電腦監視器上,而搭配的硬體套件為Google所推出的Chromecast。早期推出Chromecast僅支援少數由Google推出的App,如:Youtube、Netflix、電腦Chrome瀏覽器,還有一些預先向Google申請測試的App。

其實,早有很多類似概念的產品,其中又以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的規格最受到大家的矚目。DLNA係由SONY提出來的一套數位生活網路協定,其中也包含了無線影像傳輸協定,這項技術後來被許多廠商採用,並且實踐在其產品上。但是,因為DLNA係由SONY所提出,其他品牌廠因為競爭利益的關係,後來又各自衍伸出不同的規格,造成市場的規格混亂。Chromecast的推出,代表Google企圖統一所有的協定的意圖,是否成功仍待時間考驗。
先前AllCast推出支援Chromecast的硬體,但後來被Google封鎖,直到這次Google決定釋出Chromecast的SDK,AllCast也宣布繼續支援Chromecast的硬體與規格。

Chromecast的公開釋出,也讓對手陣營-蘋果感受到壓力。過去蘋果的行動裝置如iPad系列,係可藉由Apple TV中的Airplay技術無線將影像串流到螢幕上,但因為Apple TV的目的不是單純的串流,還包括提供數位內容,使得造價成本更加的昂貴,相較之下Chromecast的價錢更顯得親民;另一方面由於Google全面釋出Chromecast的SDK,未來能夠支援Chromecast的App就更多,且因為Andoird屬於開放環境,對於影像協定包容HTML5、MEPG-DASH、HLS也可以應用在Chromecast,顯得更加彈性。甚至Google已經將Chromecast的應用推廣到iOS的App上,使用蘋果產品的使用者亦可以使用Chromecast。

資訊匯流概念正實現當中,不論軟硬體及服務面而言,廠商或不同陣營之間正呈現拉鋸戰,而且重點是誰放出的利益越多,越能整合越能成為主導者。目前Android的出貨量與市占率皆是全球第一,且成長率持續地上揚。依照Google的野心,要推動Chromecast的標準化其實並不難,就看蘋果有沒有意願也推出類似的產品,搶奪這一塊市場了。(700字)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9370

關鍵字:
Chromecast

Nokia第一支Android手機,軟體服務採用Microsoft

2014年Q1,手機大廠諾基亞(Nokia)丟出大震撼彈,決定推出第一支Android智慧型手機,這不僅僅是諾基亞第一Android智慧型手機,也是諾基亞在被微軟收購後所發表的新手機之一。
2014年Q1,手機大廠諾基亞(Nokia)丟出大震撼彈,決定推出第一支Android智慧型手機,這不僅僅是諾基亞第一支Android智慧型手機,也是諾基亞在被微軟收購後所發表的新手機之一。

根據華爾街日報指出,諾基亞有望在2014年2月底發表一款Android智慧型手機,目前市場傳出可能的代號為"Normandy"(諾曼第),規格極似諾基亞的Windows手機Lumia 520,最有可能公布的時間為2014年2月底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所舉辦的MWC(Mobile World Congress)。

特別的是,此次雖然諾基亞發表了Android智慧型手機,但卻未搭載Google的App store或是Gmail,反而是用了諾基亞的線上商店與微軟的服務如Hotmail等,主要原因係因為諾基亞想搶攻Android手機市場,但又不想因此而壯大了Google,最好的方式就是吸引了Android的手機用戶,但還是可以採用微軟的軟體服務。

Android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行動作業系統,根據Strategy Analysis統計顯示,Android在智慧型手機上2013年Q3的市占率已達到80%,而Windows Phone的市占率僅4%左右。刺激Android成長率仍以兩位數成長的主因,在於Android在規格制定上給予的彈性較大,且對品牌/製造廠不收取任何專利使用權金。

同時,Google也吸引消費者使用Google平台的服務,讓許多終端使用者對於Android的接受度都十分高。Google糾眾手機大廠開發Android行動裝置硬體及軟體,再加上App軟體開發,以及消費者對於Google服務平台的依賴,建構出Android結合科技大廠及消費者的生態體系。可以預期,在大者恆大的情況下,Windows Phone想逆轉情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實上,當初推出Android機諾基亞應及早卡位,諾基亞堅守Symbian系統,錯失良機,也造就了宏達電與三星的崛起,日後諾基亞捨棄Symbian智慧型作業系統卻轉向與微軟結盟,雖然諾基亞推出諸多智慧型手機如Lumia系列,但成績比起其他高速成長的手機公司仍然遜色不少,也導致2013年諾基亞宣布出售手機部門給微軟。如今諾基亞或是微軟,終於推出了Android智慧型手機,就看諾基亞對於專利權利金策略及微軟的服務策略,手機廠商及消費者買不買單了。(700字)

表一、2013年Q3行動智慧型作業系統出貨量及市占率
eetelecomm_mobile_14_010a.gif
eetelecomm_mobile_14_010b.gif
Source:Strategy Analytics 2013年10月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關鍵字:
Nokia Android

英特爾 Atom處理器進攻Android,華碩大買單

2013年Q3,英特爾推出核心代號Silvermont的單晶片處理器(SoC, System on Chip) Bay-trail,除了取代舊的Atom處理器以外,Bay Trail擔負最大的使命,即是拉攏Android智慧型行動裝置的市場。而目前回應最大的廠商,即為台灣的華碩電腦,這兩者皆有一個特質,就是期待轉型。
2013年Q3,英特爾推出核心代號Silvermont的單晶片處理器(SoC, System on Chip) Bay-trail,除了取代舊的Atom處理器以外,Bay Trail擔負最大的使命,即是拉攏Android智慧型行動裝置的市場。而目前回應最大的廠商,即為台灣的華碩電腦,這兩者皆有一個特質,就是期待轉型。

在行動裝置蓬勃之前,英特爾在PC界可謂呼風喚雨,除了制定PC的規格架構以外,英特爾所生產的處理器更是遠遠超過對手AMD(Advanced Micro Device),但隨著智慧型行動裝置出來後,ARM架構處理器大放光彩,由高通(Qualcomm)為主的廠商搶下了大部分的行動處理器市場,英特爾重重跌了一跤。事實上,英特爾很早即投入ARM處理器的市場,但在2006年的時後將之出售給Marvell,也是蘋果發表iPhone的前一年。

英特爾在行動裝置市場快速成長之際,也不斷的想對策,但由於英特爾在x86主導許久,若要其回頭到RISK架構且屈服於ARM的規格,似乎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項。所以,英特爾將腦筋動到了其Atom處理器,Atom剛推出時是因應當時火紅的小筆電(netbook),但隨著行動智慧型裝置出來後小筆電逐漸失去風采,小筆電的發明者華碩電腦,也決定在2013年退出小筆電市場,轉攻行動裝置市場。

日前,華碩發表一系列採用Atom處理器的Windows變形平板電腦,變形特質如僅能運作Android的平板電腦,或是擁有兩顆處理器的變形平板可同時運作Android與Windows。華碩是第一家採用英特爾Atom處理器作為手機的廠商,主打低價市場,近期更是推出Zen系列手機,主打低階與中階市場。PC方面也採用單一Core i處理器雙作業系統,成為回應英特爾想要改變PC產業最大的支持者。

現在華碩要從PC業轉型,正好就是英特爾現在的處境,華碩與英特爾合作多年,現在倆一起攜手轉型,正好就說明了PC產業現在的狀況,至於未來能否成功,就看英特爾的策略以及使用者的意願了。(650字;圖1)

圖一、英特爾近5年獲利表現
eeic_14_007.gif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關鍵字:
PC

Tuesday, February 11, 2014

英特爾的Dual OS 概念可能成為PC新希望

2014年1月,英特爾(Intel)正式發表雙作業系統(Dual OS)概念,也就是一套結合Windows與Android的裝置,即將改變大家對於平板電腦與個人電腦的認知。事實上,Dual OS並不是很新的概念,早在很多年前此項技術就已經趨近於成熟了,但英特爾想藉由硬體與個人電腦電腦上的實力,再創造出另一個新領域.


Dual OS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被提出了,例如在蘋果Mac的電腦上,許多使用者都會裝上虛擬作業系統來運行微軟的Windows,而在英特爾提出雙作業系統的之前,一些玩家也在個人的PC設備上裝上了Android或是其他的作業系統。

但是,這些應用都侷限在軟體之內,透過軟體的模擬,分配硬體的資源給另一個作業系統,也就是說,一定會有一個主要的(Primary)的作業系統和一個次要(Secondary)的作業系統。 以前運作模式的壞處是,如果今天使用者只想用次要的作業系統,還是比需要要打開整個裝置,並且Boot到主要的作業系統後,方可使用次要的作業系統;就硬體層面來看,是非常消耗資源的,尤其在行動裝置的角度來看,更是耗電。

現在,若由英特爾進行主導雙作業系統的話,卻可從最根本之處著手,也就是從硬體架構下手。有兩種方式可以達到雙作業系統的需求,如下:

第一種:即是裝置上建立兩個核心,一為運行Windows的核心,x86架構的處理器,另一為運行Android作業系統的ARM核心,但這樣做勢必會造成成本上揚,且在技術上也有要克服的困難點,例如在講求極致輕薄的現代,如何在一個行動裝置上塞入兩個核心,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第二種:另一個選項即為英特爾的目前的做法,讓Android運作在x86架構上,即為Windows和Android共用同一個核心。這種做法有點類似目前蘋果電腦所採用的Boot Camp技術,使用者可以選擇將Boot到Mac OS或是Windows,但不同的是,如果真要達到界面完美的話,即時切換作業系統一定是必要的。

目前來看,技術層面對英特爾而言不是最大的問題,反而是使用者購買意願以及專利地雷的問題。目前,微軟與Google皆還未認證此一技術,事實上,Google與微軟在許多方面仍然是競爭對手,若兩大科技廠願意放下利益,雙方妥協並攜手創造新的平板世紀願景,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另外,目前願意買單的品牌大廠,只有華碩動作最積極,不僅推出多項產品回應英特爾,並且在市場上的動作來的比其他品牌廠大;三星雖然也有推出類似的產品,但三星與英特爾之間的互動並沒有華碩來得如此親密,外界也揣測三星也許不想完全依賴英特爾,想靠自己研發走出自己的路線;而聯想則是明顯表態對此一概念表示觀望的態度,似乎並不熱絡。不過如果從市佔率的圖表來看,如果這個概念能夠成功,對於個人電腦起死回生將產生一定助力!

(1000字;圖1) 表一、2013年平板電腦市占率分析預估eeic_14_004.gif
SOURCE: IDC,2013年1月

文章同步發表於: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9342

關鍵字:雙作業系統(Dual OS);Windows;Android;平板電腦(Tablet PC)



蘋果 iOS邁向64位元最終目的結合OS X?

蘋果於2013年Q3發表了新一代的iPhone,其中高階的iPhone 5s其搭配的處理器A7,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除了製造A7的代工廠多了一家台積電以外,最讓人注目的即是他是第一顆手機採用64位元的處理器。

電腦從32位元踏入64位元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但手機在短短的五年內即從32位元踏入64位元,而領頭羊就是智慧型手機霸主蘋果。

蘋果總是在最先進的技術中領先市場一步,從A6 CPU已經使用了多項ARM 針對高階運算如Server等級的Cortex A15架構的特性,而在發表A7處理器之時,也帶來了另一項震撼,說明手機64位元時代來臨,但許多人仍抱持著一些疑問,行動裝置有必要這麼早採用64位元系統嗎?

對許多使用者來說,並不會感到64位元與32位元的差距,原因是64位元和32位元並未在運算速度做太大的突破,而是著重在硬體架構上的改變,更大的位元組代表記憶體定址更大,代表系統可以分配的資源夠多。但是,目前我們行動裝置上的工作並未出現超大型的軟體,猜測最有可能的原因,即是蘋果有計劃整合目前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到其桌面裝置的作業系統OS X上。

早在蘋果電腦的桌面裝置如:Macbook,iMac等麥金塔系列電腦(Macintosh)採用英特爾的處理器前,蘋果係採用與IBM共同合作的Power PC 系列的 CPU,其架構為目前蘋果電腦在行動裝置上所用的RISC架構,爾後才轉換至英特爾的x86架構下。然而,隨著ARM架構的CPU效能逐漸提升的情況下,蘋果是否在認真考慮將架構換回ARM?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蘋果目前最新ARM Cortex A15 64位元2.5Ghz的A7 CPU,效能已經可以跟英特爾Core 2 Duo 2Ghz不相上下。依照蘋果喜歡主導的慣例,持續採用英特爾的CPU並不是一個蘋果喜歡的選項,另一方面,蘋果更大的野心,也許就是將iOS與OS X結合在一起。

目前iOS運行的架構為ARM,而OS X則是運行x86架構,現行如果要在OS X下運行iOS即要使用虛擬系統的方式,此種方式既消耗資源且效能也差,然而如果兩個作業系統皆運行在同一個CPU上的話,透過一些技術可以做直接的作業系統轉換,此概念接近英特爾目前在做的Dual OS(Windows + Android)。而未來,如果技術許可的情況下,也可以遇見蘋果的裝置可以有更多的應用,例如手機外接螢幕,鍵盤,滑鼠即變身為電腦主機.

當然,對英特爾來說這種狀況是英特爾不願意遇見的,因為目前蘋果電腦是所有PC公司少數在成長的公司,甚至在全球PC出貨量嚴重倒退的情況下,還可以打出在美國年成長率30%的公司,若英特爾失去這個大客戶,必定是雪上加霜。(922字;表1)

表一、美國2012與2013 Q4 PC出貨量比較
eeic_14_005.gif
圖表來源:Gartner (2014年1月)

文章同步發表於: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9343

關鍵字: iOS OS X MAC OS Dual OS 64 bit